开云手机下载

EN

开云手机下载:教学单位

白云山校区
  •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
  •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 东南亚学院(东南亚研究院)
  • 日语语言文化学院
  • 亚非语言文化学院
  •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 高级翻译学院
  • 高等继续教育学院(公开学院)
  • 国际学院(出国留学培训部)
  • 留学生教育学院
  • 国际治理创新学院
大学城校区
  • 经济贸易学院
  • 商学院
  • 会计学院
  • 金融学院
  • 法学院(广东涉外律师学院)
  • 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
  • 英语教育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艺术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体育部
知识城校区
  • 黄埔研究院
  • 国际治理创新学院

开云手机下载:科研单位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
  • 加拿大研究中心
  • 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
  • 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
  • 翻译学研究中心
  • 粤商研究中心
  •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 广州开放经济研究中心
  • 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
  • 语言工程与计算实验室
  • 双语认知与发展实验室
  • 语言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 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
  • 词典学研究中心
  • 土地法制研究院
  • 广东法治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
  • 区域国别研究院
  • 欧洲研究中心
  • 非洲研究院
  •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 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
  • 国际移民研究中心
  • 中南半岛研究中心
  • 阐释学研究院
  • 法律语言学研究所
  • 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中心
  • 跨国并购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
  • 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
  • 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
  • 粤港澳大湾区会计与经济发展中心
  • 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 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
  • 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 研究机构

开云手机下载:党政机构

  •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 纪检监察室
  • 组织部
  • 宣传部
  • 统战部
  • 保卫部(武装部)
  • 学生工作部
  • 校工会
  • 校团委
  • 发展规划部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科研部
  • 教师发展中心
  • 人力资源部
  • 国际交流合作部(港澳台事务工作部)、孔子学院办公室
  • 财务与资产管理部
  • 总务后勤部
  • 审计工作部
  • 离退休人员工作部
  • 基础建设部
  • 招标采购中心
  • 机关党委

开云手机下载:教辅及其他机构

  • 图书馆
  • 档案馆
  •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 学生就业创业中心
  • 创新创业学院
  • 校友事务与合作发展处
  • 教育合作与发展中心
  •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
  • 考试中心
  • 校医院

开云手机下载:走进广外

开云手机下载:走进广外

开云手机下载:翁显良

【人物档案】

翁显良(1924-1983),笔名子羽。翻译家。广东顺德人。194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系。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粤赣湘力区纵队武工队副队长,香港《虎报》、《德蔬西报》记者。建国后,历任《南方日报》记者、编辑,广州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外语系副主任,《世界文艺》杂志主编,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语言文学学会副会长。中译英有《古诗英译》、《一代新人在成长》,著有《意态由来画不成?》、《英语语音教程》等。


1970年,随着暨南大学外语系一同合并到广州外语学院,翁显良便从暨大调任至广州外国语学院工作。作为翻译家,翁显良突出成就在于诗论和诗,但他在教学和科研所取得的成就也获业界的肯定,1982年5月,广东省高等教育厅给他颁发了教学优秀奖。

人生阅历丰富 终择翻译与教学

翁显良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祖籍在广东顺德,而生于香港。据《广州市志》记载,翁显良于1940年考进香港大学,主修政治与经济,并获得“英皇爱德华七世奖学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他于1942年返回内地,就读于坪石中山大学法学院。1944年夏辍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秋回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复学,次年毕业,随即进入粤赣湘边区工作,任武工队副队长和政治教员等职务。后因在突围的战斗中与部队失去联系,故于1948年再去香港。先后在《德臣西报》(China Mail)和英文《虎报》(Hong KongStandard)当记者。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即从香港回到广州,在《南方日报》工作。1962年调暨南大学任教。后到广州外语学院工作。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他任暨南大学英语教授,外语系副主任兼英语教研室主任。此外,他还担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语文学会副会长、广州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世界文艺》杂志主编等职。

他曾当过武工队副队长、记者、编辑等,但他最后还选择是当一名翻译家和教育工作者,一当就是二十余年。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构建了自己的翻译观,他的古诗英译更是别有一番韵味,让人拍手称赞。而在教学工作中,他始终保持默默奉献,淡泊求远的精神,桃李满芬芳之余,也得到了不少认可。

翻译:“忠实”与“神韵”

在广外工作期间,翁显良参加了联合国文件翻译的繁重工作,他作为定稿组的老师,负责了大量的文稿的审校工作,确保文件翻译的质量。翁显良具有深厚的翻译理论造诣,形成了自己独特有翻译观。从其代表作《意态由来画不成?》可清晰勾勒出翁显良的翻译观,即“意识由来画得成”,“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以及“求近似之效”。

翁显良认为绘画与文学翻译有很多相似之处,绘画贵在气韵生动;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这里的“意”和“神”是指文学作品的意态,即“思想感情”、“境界气象”、“气韵风格”。他认为意态可画,并且非画成不可,于是他的翻译作品中往往会更多一份灵气和神韵。

“得作者之志”的“志”就是作者的情志、灵魂、神韵,翁显良认为真正忠实于原文,应该是“领会了作者的观点,考察了作者的手法,探索了某些词语在文内的特殊含义。”他认为对原文作者要忠实,不等于不改变原文结构,他反复强调“翻译是译意,不是译形,翻译要做到‘得意忘形’。”但这种“忘形”,又不是望文生义,随心所欲,肆意发挥,是要以分析表层为前提的。

翁显良认为要做到让翻译作品有神韵,必须“用汉语之长”和“求近似之效”。他说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同作者在其中所发挥的语言艺术分不开。

正是用“忠实”和“神韵”的这两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翁显良留下的作品成为一代代翻译学子的宝贵财富,在翻译界和文学界得到很高的评价。

教学:默默奉献 淡泊求远

翁显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得到许多赞誉,学生们评价他是一位具有淡泊求远精神的教授,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教授。

说到翁显良的博学,有学生回忆,“当年那些老教授们对曾经年轻的我们更是爱护有加。低年级基础课教学多是年轻人的事,但他们却闲不。跃踝橹鹄锤颐桥嘌:桂灿昆教授讲语音学、王宗炎教授讲语法修辞、戴镏龄教授讲词汇学,还有兼备3人特长的翁显良教授。”

曾经身为翁显良学生的刘春英回忆起当年指导她的翁显良等教授时也提到:“他们就和他们的老师钱钟书先生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闪光点,给人的感动当时你是无法感觉到的,只有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发现他们一直在默默地为学生们奉献。他们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感觉到十分的踏实,这些对我现在的教学影响都是十分之大的。可见他对年轻的老师和学生都极具责任心,默默奉献却什么也不求。”

一支笔,一本书;一尺讲台,两袖清风。严格要求自己,苦心钻研学术,关怀学生,兢兢业业。这就是翻译家和教学工作者翁显良先生。

文字 图片
开云手机app-开云手机app最新版2025下载V3.29.17-一听下载站